在7月29日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钢协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对中国钢铁行业和企业的现状谈了个人的看法,他认为,产业格局将发生重构是必然的。“这部分可能是会有争议的,但下一步我们的行业会怎样变化,与这些看法有直接关系。”何文波补充道。 何文波表示,近期与驻会人员讨论工作时,他在会上谈了对当前市场形势的六点基本判断。前天与钢协当值会长,宝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同志电话交流本次会议准备时,德荣同志还谈到了对市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这是讨论的基点。六点基本判断现在大家都已经了解了,其中第五点判断大家可能还记得:虽然经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有了接受挑战的实力和底气,但发展不平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仍然存在,需求总量相对较低会促使行业分化,企业间竞争力差距更加显性化,将会出现分化和整合并行的态势。要创造条件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以我的认识和理解,我看到的中国钢铁企业至少有6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会有不同的表现。很自然,当前和下阶段,我们也会听到不同的企业面对同样的局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在行业协调和管理上就不会手忙脚乱。”何文波指出。 第一类企业,具有强大综合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包括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简单说就是实力和品牌。从硬实力来看至少有“三强”:稳固的财务基础、领先的技术能力、优良的产品组合。如果还有其他特征,或根植于这三点,或支撑这三点。这“三强”是怎么来的呢?何文波认为,关键取决于“两健”:一是有健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二是有健全的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对像钢铁这样的制造类企业来说,“三强、两健、一品牌”就叫综合实力。第二类企业,显著的特征是有技术的高度和与用户合作的深度,通常是在专业化领域常年深耕细作的企业,用日积月累的专有技术和特有的服务,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有限的竞争环境。这类企业的理念和行为特征与第一类企业相仿,只是他更专注于某个方面某个领域集中发展、配置资源,在自身选定的领域内,有足够的影响力和稳定性,更加依赖于品牌效应。在欧洲,这样的企业很典型,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经营与整体市场的波动关联不大。第三类企业,除了整体功能比较平衡之外,突出的特点是在产业链布局上或资本结构上有独到的安排,也许是区位、也许是资源、也许是被赋予了自带安全的信用。可能是自己构建的,也可能是自然拥有的,或被授予的,总之是多了一些非技术的非产品的独特优势。 “以上三类我称之为前三类,还有另外三类企业值得我们关注和关心,这些企业随着形势日趋严峻,可能会碰到较大的麻烦。”何文波接着说道。 有的企业其实一直没有竞争力,只是由于中国钢铁需求的大潮一直在持续,所以才能一直漂在水面上。短期有了问题,下一浪来了又重新浮起来,这种企业通常是国有企业出身,因为如果是私营企业,可能早就不存在了,大浪淘沙早就被淘掉了。“国企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成效是显著的,这是国企改革不彻底留下的尾巴。”何文波解释道,西方以前攻击中国的国企,攻击的要点是你效率低下,浪费国民钱财。现在是攻击你太强了,竞争起来不公平。“既然是国企改革的尾巴,尾巴总是要割掉的,市场的冲击有利于监管者下决心解决问题。”他指出。 有的企业可形容为走在半路上的或者是在半山腰上的企业,要么正在搬迁的路上、要么买了“钢票”正在扩建。走在路上还没到家,突然遇到狂风暴雨那是会有些麻烦的。很遗憾,这些年有一种认识,就认为钢铁企业不能与城市在一起,一定要拆了另外建一个钢城。“我担任了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这个问题我与一些代表和委员曾经不止一次地呼吁过,要改变对钢铁的误解,要转变发展理念,我记得太钢原董事长高祥明同志作为人大代表也多次呼吁这个问题。”何文波表示。“还有的企业刚花了巨资买了‘钢票’、买了钢铁指标,还没来得及建或者建好了还没开工。这些企业遇到的麻烦一定会比其他企业要大一些,怎么过这个坎,的确是个考验。”何文波说,“协会正在组织调查有多少企业在建设过程中,他们是需要被关心的、被帮助的。协会当然没有任何能力来提供实质性帮助,但只要是作为会员,我们就有必要调查和了解情况,如果这成为一个现象的话,建议政府给予高度关注,作为一类问题来研究、来对待。” 还有一类企业,通常企业也运行得不错,也很有效率,但是产品面向的市场可能过于单一,比如仅仅面向建筑市场而且主要是提供一般普通产品,需求大的时候感觉挺好,低成本高效益,但低迷时就有问题了,其他领域或许还有增长的机会,而你面对的市场可能回不到原点了。这其中部分企业可称其为“水泥伴侣”。今年上半年螺纹钢下降14%,水泥下降15%,挖掘机、重卡等也随之大幅下降,这些都与建筑工地密切关联。“我这里并不是说建筑市场没潜力,后面我们会谈到钢结构的推广和建筑市场的升级和业态变革,发展空间巨大。即便是螺纹钢也有不断升级的潜力。”何文波强调。他同时认为,如果本来就是要抓个机会,做个钢铁过客,那也没什么问题。这其中也包括一部分未必是以钢铁为事业的投资者,钢厂可能就是一个经营的工具,那另当别论。“有需求时做过贡献,市场变了选择退出,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至少不会成为改革的尾巴。”他说。 在当前形势下以及在后续的发展中,我们希望前三类企业能够在行业格局发展变化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引领行业继续在风雨中奋力前行,迎接我们的一定是一个崭新的未来。我们也希望一些风险较大的企业能够在自身努力和各方面的帮助下克服困难,走出困境。风雨过后,中国钢铁必将面貌一新,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钢铁之林。
文章来源:冶金传媒